浪微澜

嘻笑多显于形,哀怒常藏于心

随感:文化价值观与民族自信感建于何

我今天上a level Chinese,因为是母语者一个班,学二外的一个班,所以我在的那个班都是中国人。但其实很明显的是,虽然大家都讲着同样的语言,但有人思维方式西化严重。有人问老师鲁迅的《故乡》有没有夸张手法(这篇到时候要写essay,考试篇目),然后老师回答了一堆(还是典型的语文老师回答,说了一大段)。那个男生又问“那到底有没有夸张?”,其实从这里就不难看出,他只是想得到一个答案,至于文章所反映的“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”“压抑的氛围”诸如此类,他根本不了解也不屑去了解。或许在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心理预判就是“这文章什么鬼啊,怎么可能这么夸张”。他对辛亥革命的一无所知(这点是他本人说的)可能由于从小出国念书,近代史接触较少。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,他本人对母国的文化缺乏认同感,所以无法引起共鸣。而我觉得这很可怕,如果不认同自己国家文化,那么难免倾向于其他文化,此时被浸泡时间最久的西方价值观首当其冲,极有可能成为他的依托。而这种认同,恐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同,而是“崇洋媚外”。

说实话,就像詹天佑作为晚清时期唯二两批被清政府送出国的杰出代表之一,暂且不论两批中都有人剪辫子,不穿马褂着西装,也不论他们取得多么卓越的成绩,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回国。而詹天佑设计出人字铁路,也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“师夷技之长”,以及科学救国。所以我认为“崇洋媚外”一定程度上和呆在国外时间长短无关,恐怕和内心信念坚定与否有这更大的关系。


评论

热度(5)